守艺不倦 29载只为这一滴酒香——五粮液非遗传承人师德刚的“窖池人生”
2025年04月29日 18:35:12 来源:四川新闻网
凌晨五点,宜宾城尚在沉睡,五粮液507车间的百年老窖池却已热气腾腾。师德刚穿行其间,俯身观察糟醅,触摸窖泥温度,嗅辨酒曲香气。作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特级技师”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五粮液507车间酿酒大班长,他在这个特殊的“工作间”,已坚守29年。
“酿酒,掌握基本技巧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学问,还需在反复实践中不断积累。”师德刚介绍,五粮液酒酿造技艺传承千年,其酿制流程包含五粮配方、包包曲、跑窖循环等100多道工序,每一环都凝聚着一线匠人的经验、技艺和恒心。
感官的实验室
酿酒,是在与微生物沟通,亦是用感官交流。
酒曲是活的,窖泥是活的,古法酿造的百道工序就也都是活的。酿酒强调细节,旁人眼中无异的窖泥,酿酒师傅却能分辨出0.3%的湿度偏差,懂得0.5℃的波动里藏着酒的脾气。很多事情无法言传,只能靠摸索。
面对难题,师德刚给出的答案是不停地学习和琢磨。回忆起刚进厂的那段日子,师德刚形容自己“有股使不完的劲”。为了能早点上手核心工序,年轻时的师德刚总爱抢着替老师傅翻醅、挑酒,通过多年不断地观察总结,师德刚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标准。
“以感官为主,理化为辅,通过理化手段检验感官判断,进而预判发酵趋势,灵活调整工艺。”师德刚讲述自己参加2018年四川省酿酒技能大赛获奖的经历,他用鼻尖捕捉千分之一香气的偏移,用舌尖称出酸甜苦辣的黄金比例,以感官为尺,打造出精巧的感官实验室。
茶桌上的发酵学
即使在窖池边已蹲了数十年,师德刚依然保留着爱钻研的习惯。收工之后,师德刚经常和其他师傅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可话题聊着聊着就又回到了酒上。茶桌成了第二课堂,“摆龙门阵”摆出了实在的酿酒经。
多年的扎实经验,助力师德刚在技能大赛上脱颖而出。实际操作时,他依据感官与理化的双重验证,预判发酵走向,面对温度、湿度的细微波动,灵机把控,适时调整工艺。当然,领奖台上的荣耀不仅是对他技艺的认可,更是一份责任——
酿酒,是技艺,更是传承。
“工匠苗圃”的种子
转眼间师德刚也成为了前辈,在他看来,一滴好酒,既靠感官经验,也靠团队合力。2019年,师德刚成为公司“工匠苗圃”技能带头人,独创“三定三查”工作法——定人、定岗、定时检查工艺参数,带领团队明确分工、精准检查工艺参数,实时掌握“酒花”发酵中的细微变化,确保每一滴原酒都达到“香气悠久、味醇厚”的标准。
他常说,“传统酿造讲究耳听、鼻嗅、手感、眼观,年轻人要沉得下心。”就像他的名字,为人为师,刚毅重德。
“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车间里的实践是完全不同的。”工匠苗圃第七期学员余聪是师德刚的得意门生,他清晰记得第一次触摸窖泥时,师傅将他的手按进温热醅料时的触感。如今,师德刚的众多学员中已诞生1名“宜宾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晋升1名大班长、6名组长、4名副组长,非遗技艺也因此从“手艺人”走向“产业人”,从“个体记忆”迈向“系统传承”。
匠人师傅们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言传身教形意神”方式,以匠育人,在一线“苗圃”播下传承种子。近三年来,五粮液共计新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公司级代表性传承人23名,是新增代表性传承人最多的酒企。五粮液人用指纹在窖泥上刻写酒香密码。
“品质为魂、匠心酿造、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句流传在五粮液车间的工匠精神追求,是师德刚多年来践行的信条。他用自己的这颗“匠心”酿出了一滴滴时代浓香,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书写大国工匠的奋斗答卷。(徐扬)
图片由宜宾五粮液酒类营销有限公司提供
编辑:宋俊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