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助推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西南农村金融论坛暨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在雅安市顺利举行。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经济学院教授蒋远胜作“发展科技金融:宏观考察与农商银行对策”主旨报告。
科技金融是我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技金融可界定为各类金融机构通过信贷、债券、股权、担保、保险、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向科研组织、传统企业、科技企业、专利持有者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全创新链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过程。历史上看,工业革命往往由革命性科技发起、由金融增添燃料而驱动。如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已有百年的金融革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证券交易所等为特征的金融变革使得资金成本降至当时世界最低水平的4%左右,为蒸汽机技术运用到纺织业、交通业和农业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资金。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科技金融。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通过历史考察、现状研判和经验借鉴,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提出五个观点或建议。
一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过近40年科技金融改革发展,到2023年6月末科技贷款达约7.7万亿,科创股和科创债达7万亿元,科技融资总规模近15万亿元,在五篇金融大文章仅次于普惠金融。通过科技金融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处于第一方阵,西安、成都、合肥等中西部城市处于第二方阵。成都与第一方阵城市差距较大的指标主要是人力资源投入、金融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和高新企业营收。
二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体系。国内外经验表明银行是科技金融的主力军,资本市场是生力军。尽管美国采取了资本市场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构建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债券占据了资本市场的重要位置,银行机构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较多发达国家如德国和日本主要依靠银行体系主导的科技金融模式。我国总体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更接近于德国和日本,国内的科技创新重点城市如苏州、成都都采取银行主导型模式。因此,我国要建立健全以银行服务为基础、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重点、担保体系为补充的科技金融体系。
三是通过转理念、重研发、创模式加强对科技的银行业金融服务。首先,商业银行要转变传统信贷审批思维为“投行思维”,从“看过去”转向“看未来”,更加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前景和成长潜力。其次,商业银行应加大对金融科技的研发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获客、定价、风控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建立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率。最后,加大与保险、担保和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银行+”的服务模式,积极建设科技金融生态圈。
四是发展和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科技创新激励。首先,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建设科技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平台,分类培育成熟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推动在沪深交易所主板和科创板市场上市。引导证券公司扩大科技型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创新债券市场服务科创企业新模式,建立梯次推进的上市企业辅导计划。其次,建立和引导风投创投基金。通过中央财政和央企设立的国家级科创引导基金落地,依规推动保险资金及符合条件的主权基金等长期资金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组建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基金体系。推动区域性股权交易所深化改革,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开展股权托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的登记存证。同时,积极推动科创型企业股权众筹试点。
五是用好财政和货币金融政策。首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扩充科技企业奖补资金的规模和范围。建立科技企业奖补资金规模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扩大财政对科技企业奖补资助、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企业债券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科技企业首贷奖励激励等机制的支撑力度。鼓励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和专业化,完善科技型企业上市补贴机制。其次,发挥货币金融政策的信贷引导作用。运用国家定向降准、央行担保品纳入科创债券和科创票据等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难题。综合运用科技信贷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降低资金成本,解决科技企业“融资贵”的问题。提升科创金融产品的质押比率,引导商业银行增加科创贷款投放。最后,实施差异化监管激发科创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监管考核政策的激励作用。(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