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重拳出击 倒查IPO企业十年财务数据

2024年02月22日 10:34:23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张四海

顽疾/

营业收入、净利润“注水”闯关IPO,是A股长久以来的顽疾

监管/

早年间,企业IPO并无现场检查。后来,现场检查出现,但检查对象自收到书面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的,原则上现场检查不再进行。

如今/

倒查IPO企业十年财务数据,“妖股”、业绩变脸、股价较发行价大跌的上市公司是检查重点

影响/

倒查之下,预计一些“注水”成分大、长期虚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企业将会被揪出重罚,相应中介机构估计也难逃处罚

自2月7日吴清履新证监会主席以来,证监会维护市场稳定的政策动作频频。

2月18日-19日,短短两天时间内,证监会已连开十余场座谈会,场场干货满满,与会人士信心大增。透过十余场座谈会以及春节前后证监会的密集发声,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力方向日渐清晰。

企业方面,IPO全流程严监管,完善退市制度,实现资本市场“出入”动态平衡。

上市公司方面,对包括财务造假、违规减持等在内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通过上市公司走访等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金融机构方面,既严惩IPO为虎作伥行为,倒逼中介机构担起压实资本市场“看门人”之责;又完善行业机构监管模式,以提升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综合实力;同时采取多方措施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1

带病闯关

上市不成反被罚

营业收入、净利润“注水”闯关IPO,是A股长久以来的顽疾。坚决阻断发行上市“带病闯关”,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在监管的道道IPO严查规范之下,IPO美化造假仍然屡禁不止。

在业内人士看来,其关键在于违法违规成本太低。若想根治IPO造假乱象,在严惩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同时,还需切实加大IPO阶段违法违规惩处力度,树立典型案例,以儆效尤。

日前,证监会开出的一张罚单,即具有标志性意义。2021年8月提交科创板IPO上市申请、4个月后被抽中现场检查、2022年7月撤回发行上市申请的上海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尔芯”),被证监会判为欺诈发行。

被定为欺诈发行,源于其《招股说明书》涉及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根据证监会消息,思尔芯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1536.72万元,占当年度营业收入的11.55%;虚增利润总额合计1246.17万元,在当年利润总额中的比例高达118.48%。受此影响,思尔芯被处以400万元罚款,其时任董事长等主要管理人员被罚100万元-300万元不等,合计罚没高达1650万元。这意味着本欲“带病闯关”IPO的思尔芯,上市未成反被重罚超千万。

此处罚消息一出,随即引起IPO企业和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人士的高度关注。

高度关注背后,一方面是思尔芯案的首例性——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发行人在提交申报材料后、未获注册前,证监会查办的首例欺诈发行案件。

另一方面是思尔芯所涉问题的普遍性。

几乎每位熟识的投行保代都曾告诉记者,自己及认识的同行在保荐企业上市时,多多少少都会美化财务数据,通过技术化处理做高营业收入是行业惯例。早年间美化力度较大,2021年监管反复强调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以来有所收敛,但不少保代仍然认为“只要美化不过分问题不大”。

2

倒查IPO财务数据

清退劣质企业

根据2月18日证监会座谈会与会专家介绍,当前资本市场发展建议中,观点分歧最大之处在于是否暂停IPO。但无论暂停与否,严把IPO准入关、加强IPO全流程严监管是各方共识。

首先,从IPO监管流程来看。早年间,企业IPO并无现场检查。后来,现场检查出现,但检查对象自收到书面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的,原则上现场检查不再进行。

今年以来,证监会针对IPO造假的发声较过去更为严格。1月24日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表示,对于欺诈发行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坚决重拳打击,让其“倾家荡产、牢底坐穿”。证监会2月4日强调,让造假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

如今,主动撤回IPO材料的思尔芯案,被定为欺诈发行并合计罚没1650万元,更是彰显监管对于IPO造假的严惩不贷。

其次,倒查IPO企业十年财务数据。据知情人士透露,“妖股”、业绩变脸、股价较发行价大跌的上市公司是检查重点。“倒查之下,预计一些‘注水’成分大、长期虚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企业将会被揪出重罚,相应中介机构估计也难逃处罚”,某头部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再次,企业IPO撤回材料照查不误,上市失败仍然可以判为欺诈发行并给予大额罚款。

严把IPO准入关,旨在从入口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与之相对,完善退市制度,畅通IPO出口,坚决出清不合格上市公司,也被视为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投资回报的有力措施。

目前,证监会正在研究优化退市指标,设置更加精准、匹配的退市标准,加大对财务造假公司的出清力度,同时完善吸收合并等多元退出政策规定,支持企业主动退市。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番倒查IPO财务数据,目的之一即为清退劣质企业。

3

严惩中介机构

督促履行好“看门人”职责

全面加强企业监管的同时,作为资本市场重要服务主体的券商、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同样是证监会下一步关注重点。

“由于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利益与IPO企业深度捆绑,并且长期以来IPO造假中介机构处罚力度相对较低,使得与企业沆瀣一气的保代、会计师事务所大有所在。”多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若要根治此类现象,则需严惩中介机构,尤其是需要树立典型重罚案例,以形成行业威慑。”

对此,一方面,证监会加强严惩,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予以重罚,倒逼中介机构尽职履责。

比如,证监会2月4日表示,将坚持“一案多查”,全面排查涉案相关中介机构,对违法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中介机构加大惩戒力度,督促其履行好“看门人”职责。

以券商为例,自2月7日至2月19日,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申万宏源、平安证券等5家券商收到罚单。如果将时间前追溯至开年以来,被点名的券商则已超13家。

2月20日,量化交易机构灵均投资被上交所、深交所限制交易并启动公开谴责程序。沪深两大交易所表示,将进一步压实证券公司客户管理责任,完善与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协作机制,加强对量化私募等机构的交易监管。

另一方面,证监会正在研究完善行业机构监管模式,健全机构、人员、业务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强化机构合规风控要求。同时,健全监管激励约束机制,更加突出赏优罚劣,推动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能力提升。

与此同时,近日证监会座谈会信息也显示,证监会正在研究优化产品注册机制,加快产品审批节奏,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增加宽基指数品种及对应期权产品供给,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推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