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有效支持。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立足定点帮扶的实际,发挥单位派驻凉山州金阳县卢稿镇灯厂村驻村第一书记作用,指导推动凉山农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芦稿分理处(以下简称卢稿分理处)以灯厂村为试点,探索构建“银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农户”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机制并全镇实施,主动担当乡村振兴排头兵,丰富信贷产品,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末,灯厂村辖内在卢稿分理处贷款余额6355万元,其中个体工商户贷款39户2695万元,小额农贷224户2509万元,脱贫小额贷款34笔146.5万元、不良率为0;凉山农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芦稿分理处(以下简称芦稿分理处)存款余额9104万元、贷款1.42亿元,其中个体工商户贷款45户2866万元,小额农贷1094户9518万元,脱贫小额贷款456户1556.96万元。
![]() |
银行工作人员、灯厂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联合走访监测户,了解农户情况。(摄影:周泓智)
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
抓好金融服务进村入户。以“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为原则,充分发挥芦稿分理处作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主动参与、积极协助,全面开展“乡村振兴进村入户”信息采集工作,逐户建立经济档案,辖内农户3912户,已建档3138户。采取发放宣传单、村广播、举办金融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大金融政策、产品宣传力度。以村为单位建立微信群,方便广大农户办理业务。
推出针对性信贷产品。秉持“只要客户有需求、我们就有产品”的理念,结合辖内乡村经济、产业、人群等特点,根据个人贷款“小、频、快”的业务模式,在全镇范围内推出了“合作社贷款”“蜀信e小额农贷”等贷款产品,切实做到坚持立足当地,服务三农,把握市场定位,改善金融服务,为持续保持青花椒产业大镇注入金融力量,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目前,已累计在灯厂村发放上述贷款290笔6355万元,全镇1613笔1.41亿元。
提供精准化的金融服务。坚持以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能力,对信用环境好、种养殖发展情况好的村(组),推广“合作社+农户”方式支持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加大信贷资金对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聚焦灯厂村青花椒交易量占全县70%以上的特点,为青花椒专业合作社提供支持力度,促进青花椒交易,解决周边青花椒产品销售,促进农户增收,打造“青花椒+金融”的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完善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抓实整村授信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整村授信”“信用村镇”创建工作,提高农户信用意识,优化农村整体信用环境。推动不断扩大授信范围,将原来的以农户为单元的授信模式,拓展到个体工商户、工薪阶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微企业,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实现了信用工程建设全覆盖。目前,已对镇内9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授信”全覆盖工作,贷款余额较2022年底增长41.38%。
建立两级对接工作机制。推动分理处采取金融助理两级对接工作机制,即由主任与政府,相关部门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对接、业务人员具体与农业项目实施主体对接,形成专业化、多层次的沟通与服务机制,为乡镇政府、辖内农户及农业合作社等提供金融咨询、政策解读等服务,实现了沟通机制由孤岛式、零散化向整合式、集中化转变,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营销向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转变,构建起了良好的银政、银企、银农关系。
构建风险综合防控机制。分理处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把好风险防控。村成立风控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常职干部任成员、驻村工作队参加,协助做好风险防控。贷款发放前,村风险防控小组协助把好资产质量“入口关”。贷款发放后,严格按照“电话提醒+上门催收”的原则,及时提醒群众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养成“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良好习惯。
![]() |
银行工作人员与灯厂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联合走访金阳县春江鹏达青花椒农村专业合作社,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帮助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摄影:周泓智)
聚焦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重点
发挥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密切配合分理处,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加强信贷回访,强化资金监督,促进脱贫户将小额贷款用到造血增收的“刀刃”上,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2023年,芦稿分理处为全镇968户已脱贫户和脱贫边缘户共发放贷款金额1489万余元。
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紧抓“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振兴”这一重要命题,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青花椒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金融保障。2023年,分理处为全镇青花椒种植农户发放贷款金额达4100万余元,为全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