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格局

2023年12月13日 18:52:1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徐佳

西南财经大学 王擎教授

2023年12月11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2023年经济工作,强调了“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的定位,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对于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5个必须坚持”“3项统筹”“9大重点”“4个抓落实”,内涵丰富。结合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以来的形势变化,本次会议有一些提法和内容值得关注。

一是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会议总基调从去年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先“稳”后“进”,改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可以体会到经济工作总体节奏的变化。“以进促稳”这一表述,突出了“进”的要求,体现出了当前经济工作重心会转向为更加强调经济发展速度,通过加快经济增速来带动经济与社会的稳定。经济增速如何提升?抓手就是经济政策的积极进取,“先立后破”,出台更多有助于经济发展短期提速的创新性政策措施,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以时间换空间。“先立后破”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进一步要求,“先立”本身就是“进”,且“后破”依然强调“稳”,这与当前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结构改革进程的节奏自然契合。

二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今年则是转变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此次会议再次强调了宏观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是在2021年“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做到进一步“强化”,总体上看,明年宏观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会更加注重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工具的协调配合,要加大政策力度,但不能出现政策“超调”,更好兼顾短期宏观经济稳定和中长期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去年对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提法是“加力提效”,今年的提法改为“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说明政策力度加强不但要“适度”,增效更要“提质”。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在前期扩张以及债务压力的基础上,规模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收敛,一些补贴、减税等政策的力度可能会减小,但会更加注重政策的精准和效率,财政投入会向更有发展前景、资源利用率更高的领域倾斜,确保财政支持更可持续。

四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本次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同时强调“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不同于以往多次提及的“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本次强调了要与“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2023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将物价调整到合适的预期区间会成为货币政策的着力点,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发力,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升。

五是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评估”,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意味着宏观调控有更广阔的视角,做好经济工作不能只依赖于经济政策,一些社会政策,甚至安全稳定的政策对于维护经济的良好局面同样重要。不同政策要形成合力,相互促进,体现了在更高层面统筹宏观政策、总揽全局的思路和主线。会议同时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是对去年“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的具体细化和进一步升级,经济工作向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尤其是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信心不足成为阻碍经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相关宏观政策要同一取向,同时发力,才有利于增强信心、改善社会预期,维护好经济发展环境。

六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生产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科技创新在历次经济工作会议中都被重点提及,结合今年高层对科技工作的调研和指示,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或达到历史新高度。具体目标来看,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会议中“新质生产力”的提法,意味着科技创新要注重带来生产力的“增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这也将是“先立后破”的关键驱动力;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必须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七是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去年底以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成为诸多宏观政策制定出台的重要切入点。与此前宏观政策分别从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不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投资既是当下的需求又是未来的供给,当前物价同比增速,可能是需求不足,也可能是无效产能过剩;投资不足不利于当前经济的进一步良好回升,如果过度无效投资,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未来的供需格局。因此,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非常重要,这也要求在需求端政策上要加强引导。

八是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和10月中央金融工会会议表述中,防风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二是地方债务,三是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在此次会议都得到进一步强调:“持续有效方法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集中攻坚,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这也是“以进促稳”的前提基础。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并呈现出新特点,风险防范化解面临新挑战。特别是去年以来,美联储激进加息,大幅推高了全球融资成本,加剧国际资本异常流动,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这些外部冲击导致这些风险出现新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高度责任感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九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三农”工作一直是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2022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比较多的篇幅谈及“三农”问题,明确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各级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强调了乡村振兴中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在新的一年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