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创新水稻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2022年10月26日 14:50:22 来源:四川新闻网综合
编辑:本网编辑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我国东北到西南,秋粮收获一派繁忙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发扎实。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北大荒集团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使用手机操控无人驾驶收割机。(受访者供图)

“5G+北斗导航” 科技助力黑土地秋收

北大荒集团位于黑龙江省,今年播种面积接近4600万亩。该集团先后建设了两批共20个数字农(牧)场,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农业集成应用解决方案。

年轻的“90后”种植户张良宝已是一名使用无人农机的“老手”。在收获季,张良宝站在地边,拿起手机不停点按,地里的无人驾驶收割机便忙碌起来。

“手机就是咱的‘新农机’。”张良宝说。他不断扩大无人农机使用范围,从插秧到收割,全程都有无人农机参与。【详细内容】

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坨子地村,水稻收割机在田间作业。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一块地挣两份钱

“又是一个丰收年!”望着面前的丰收景象,陈金良笑得合不拢嘴。陈金良是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民。20年间,他承包的土地从100多亩扩大到了2000多亩。

支持陈金良不断扩大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的,是中国新粮食安全观的日益普及、耕地的严格保护以及农业科技的快速进步。

“我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了。”陈金良说。腾出手来的陈金良,开始在稻田里养殖螃蟹,实现了“一块地赚两份钱”的愿望。【详细内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再生稻推广盼“新生”

再过几天,豫南62万亩再生稻即将迎来收获。从苗情和调研测产结果来看,在今年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再生稻仍然表现不俗,稳产在望。

过去,豫南地区受限于气候条件,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经过农业专家们的研讨,“种植再生稻”的方案脱颖而出。

所谓再生稻,就是通过对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进行水肥管理,使其再次抽穗灌浆,实现“一次播种,两次收获”。

经过多年栽培试验,专家们研究出了一套适宜豫南地区的再生稻栽培方法:3月育秧、4月中上旬插秧、8月上旬收割头茬、10月中旬收割第二茬,增产效果达30%—50%。【详细内容】

荣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川南地区再生稻陆续收获 部分产区产量创新高

眼下,川南地区的再生稻陆续收获。江安县农业农村局粮油经作股股长董玉兰介绍,今年全县蓄留再生稻26.04万亩,力争实现再生稻有收面积21.7万亩。

在自贡市荣县,今年再生稻测产更创下新高。来自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对当地再生稻示范区进行测产,水稻品种“创两优丰占”测产面积169.68平方米(折合0.25亩),亩产达436.5公斤。这个成绩刷新了荣县再生稻的高产纪录。

10月中下旬,全省再生稻将迎来大面积收获,“从目前各地再生稻长势和测产情况来看,再生稻有望迎来丰收。”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详细内容】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皆菊村群众在收割黑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建生摄)

黑稻、多年生稻、巨型稻……奇妙水稻知多少?

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的“植物王国”。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多方努力下,云南在不同海拔、不同地域生产出黑稻、多年生稻、巨型稻等多种水稻。

【详细内容】

图片来源:央视网

新疆阿克苏200多万亩冬小麦相继出苗长势喜人

从10月中旬开始,新疆阿克苏地区的275万亩冬小麦进入出苗期。阿克苏地区冬小麦每年9月中下旬集中播种,来年6月底进行收割。

在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成片嫩绿的麦苗如同铺在田野上的绿色地毯,农技部门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今年,新和县的冬小麦实行滴灌种植,大大提升了机械化、标准化种植水平。

在柯坪县,冬小麦开始大面积分蘖。今年柯坪县冬小麦破土早、长势好,种植户们忙着检查滴灌设备,为小麦安全越冬做好准备。【详细内容】

综合来源新华网、四川日报、河南日报、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