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双碳”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活力

2021年12月22日 17:53:2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本网编辑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22日讯 12月18日,第六届中国西部财经论坛暨2021四川高质量发展峰会在成都举行。本次论坛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四川质量发展研究院主办,四川时誉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质量发展研究院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心承办,四川省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发协会、四川省博硕智库、成都金融服务业商会协办。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围绕“双碳”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活力进行了分享。以下是演讲全文: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不同于登山运动,登山运动的目标是追求登得越高越好,但是碳达峰追求的是更快更早、更低峰值达峰,这是所不同的。我画了一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示意图,有意用绿色这条曲线表示最优的碳达峰情景。相对其他几种情景,它的峰值最低,碳达峰的时间最早,碳达峰的峰实际是一个碳排放量从上升转变成下降的拐点,碳达峰时间更早,它的意义在于为我们下一步实现碳中和目标挤出了更多的时间。峰值更低的意义在于为我们下一步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了技术难度,碳中和和碳达峰归结起来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碳中和目标,碳达峰是一个过程目标,所以碳达峰在前,碳中和在后。

碳中和不是一个绝对的零排放,它像会计学公式资产减负债等于净资产一样,碳核算是碳排放量减掉碳清除量等于净排放量,如果净排放量为零,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碳中和状态,但是大家可能会想到有一种情况:我们为了实现碳中和从两端去努力,一方面从碳源端努力减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从碳汇端努力增加碳清除量,但在竭尽全力之后净排放量仍然大于零,这种情况下未来我们无论是基于法律、法规的约束,还是基于兑现承诺的需要,怎么找到解决实现碳中和的办法呢?目前看,只有通过市场购买碳信用来抵消剩余的净排放量的方式,才能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对于我们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来说,它既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极具挑战性和艰巨性。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它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我们面临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在于,欧盟碳达峰到碳中和用了71年的时间,从40多亿吨降到零;美国2007年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候也还有43年的时间;而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30年的时间从远远高于他们的峰值要降到零,从时间的紧迫性和技术难度上都更具挑战性和艰巨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国家部委到地方党委政府以及各行各业都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响应。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怎么理解这一精神?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互为因果,具有统一性。无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还是实现高质量,技术路径是一样的,需要先进的设备、科技、工艺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力而为,就是要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做出最大的努力,但同时要量力而行,就是要尊重客观,不能超出现实能力,要统筹兼顾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尤其不能“运动式”减碳,要很好地把握尺度,宽严皆误。

单纯靠人的主管权衡,很难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尺度,这就需要靠市场来解决,市场为什么能把握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尺度?市场本身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的结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市场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活力

市场为什么能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活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最大困难是缺技术、少资金,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或者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还在于实体经济实现碳减排,这要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来实现,据国内多家机构研究结果,碳达峰、碳中和经过测算最少需要136-500多万亿元,因口径不同,数额差异较大,但共同点在于这个市场至少是百万亿级以上的,这么大的资金需求只有10%将来财政性资金来安排,90%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

四川有能力通过市场解决这些问题吗?四川早从2005年开始就在《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下,通过CDM项目积极参与到国际碳市场的交易了,四川的CDM项目数量和减排量在全国排第一位,并且占比都在10%以上。蜀道集团、水电七局都曾经通过CDM项目开发,在国际市场上卖碳取得上亿的收入,广元2008年低碳重建中的农村户用沼气、测土配方施肥两个项目开发的CER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卖掉,国际反响良好;通威渔光互补项目,利用鱼塘建光伏发电设施,既有品牌效应,又有经济效益。

在市场上,不是简单的把碳“一卖了之”。包括碳排放权在内的环境权益也是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将来有很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做,目前碳市场主要有两个基础产品,就是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将来可以衍生出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期货、碳债券、碳租赁等产品。

四川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本省实际,印发了四川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做了大量环境融资工具的安排,碳金融的创新等,四川环交所搭建的“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天府信用通”平台全面对接、“双剑合璧”,共同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作用。

用好市场挖掘更多的新活力

如何用好我们的市场,发掘更多的新活力?结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精神来看,四川自然资源生态本底良好,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具备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需要和广阔空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利用这个市场。

一是参与角色多元化。市场除了交易平台之外,还有多种市场角色,包括纳入碳市场的重点排放企业、自愿减排项目业主、三方审定核查机构、投资人、金融机构、其他三方服务机构等;

二是重点排放企业主动参与。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化碳约束压力为动力,主动实施技术减排,用好宏观政策支持“双碳”、要素资源流向“双碳”的机遇,在最佳时机以最优成本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碳资产开发潜力企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四川清洁能源、林草碳汇开发潜力优势,做好CCER重启准备,积极开发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探索创新碳资产管理模式。以保值增值为目的。强化成本管理意识、资产管理意识、资金运作意识,除了碳排放履约需求外,不断激活储备需求、投资需求、融资需求、公益需求等。

(图/文 张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