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6日讯(张丽萍 邓桃)11月21日,第四届中国西南农村金融论坛在眉山岷江东湖饭店东坡府厅举行。会议由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金融学会现代农业金融专委会、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联合主办。由眉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山东财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院长张志元教授应邀出席并做了主旨发言,题目为“艺术金融的特性与艺术资产配置效应”,并接受记者专访。
“金融+艺术+科技”一体两翼模式助推产业新业态
在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如何充分释放内需潜力,艺术金融将会是重要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还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近些年,国家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预示着我国文化产业和业态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资产的增长,居民参与艺术消费和艺术投资的意愿不断增强。虽然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消费仍然稳步增长。培育文化艺术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这需要更好的理解资本、金融、科技介入文化艺术的内在逻辑,挖掘文化、艺术与金融融合的学理机制与价值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张志元教授表示艺术金融是全新的概念,它的本质是以艺术品为主体的投融资和信用活动,具有非标准化、高风险、高收益的基本特征。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和艺术投资通常被称为大众三大投资品市场,近年来面对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房地产市场的起伏徘徊,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及大量资金的涌入,或许当前艺术投资迎来了好时机。近十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拍卖市场交易额从几十亿跨越到上千亿规模,比肩美国和英国,稳居全球三大艺术品市场之一,是世界艺术品市场增长最快的新兴力量。其成长性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纵观全球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GDP占比在10%作用,我古偶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严重不足,文化产业勃兴是大势所趋;第二,从长期的历史数据来看,收藏与投资艺术品的平均回报率则高于证券和房地产投资,艺术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第三,艺术品在社会居民的财富资产配置中至少应有5%的份额,而国内民众的艺术品配置还处于低位;第四,一个国家的崛起会使该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其艺术品是最好的投资品,艺术品作为新的金融工具或成为现实;第五,高净值人群对自身财富安全、财富传承、财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国内艺术品财富管理行业刚刚起步。
在谈及艺术金融发展的原因时,张志元教授认为金融与艺术融合有其必然的价值。第一,金融与艺术融合能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第二,金融与艺术融合有利于打破艺术品市场体制与政策的瓶颈。第三,金融与艺术融合产生的众多艺术金融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艺术品市场传统交易模式存在的弊端,实现艺术品市场的多样化发展。第四,金融与艺术融合降低了艺术品投资门槛,满足了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张志元教授认为艺术金融发展的动因要从三方面说起:一是经济发展是金融与艺术融合的基础动力,二是资本的逐利性是金融与艺术融合的直接动力,三是艺术品市场的自身特性为其与金融的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科技+艺术+金融”是指利用科技这一层面高效的信息传输能力、便利的信息共享功能以及快捷安全的支付手段实现艺术品市场与金融资本更加流畅的衔接,它的本质就是科学技术与艺术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同科技与其他传统产业的对接一样。一方面可以使成熟的互联网技术的价值再一次得到提升,互联网技术介入艺术品金融化的过程中,能够“补短板”,帮助降低艺术品金融市场的运营成本,打破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艺术品金融市场,形成线上、线下两条互为补充的渠道,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另一方面,艺术金融市场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各平台的运营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丰富了互联网理论。因此,科技与艺术金融的深度融合是双赢的。
打造全人才体系 创新思维促产业融合
回顾为何在艺术金融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张志元教授很自豪的说首先必须从人才培养说起。自2012年迄今,我为金融学研究生开设了“艺术金融”课程;2016年,在金融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同时,开始招收金融学专业“艺术金融方向”博士研究生;2016年10月,我校在2008年开设“艺术品鉴定与投资”本科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设立“艺术金融”本科专业方向,至此,山东财经大学依托财经学科优势,艺术与金融嫁接,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这在国内尚属首创,得到了金融界、艺术界专家学者和业界的广泛认可。今年,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发表三篇相关文章,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研究艺术金融,也必须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艺术资源。山东有着文化大省、艺术大省和书画之乡的美誉,文化土壤肥沃。四川是资源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两省文化金融、艺术金融未来发展可期,不仅依托人才优势,也依托资源禀赋。近年来四川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优化文化金融发展环境,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渠道不断拓宽,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已成为四川省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特色产业群兴起的优势产业。张志元教授认为“在艺术金融方面,艺术与金融有机结合开拓了文化产业的新蓝海,也为行业迈向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其发展前景令人期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搭建交流共享平台,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多角度参与艺术金融领域,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探讨艺术品金融的发展机遇前景,沟通行业内协同发展路径,同艺术金融的优秀机构合作发展创新服务模式,联合推动艺术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同时张志元教授表示非常愿意在艺术金融领域加强与四川的合作。
由于艺术品具有弱流动性和异质性,确权、确真、确值难度大。同时市场秩序监管不到位,全产业链薄弱。这就要求用金融的手段、交易机制推动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进一步助推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针对艺术金融目前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时,张志元教授认为在学术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存在欠缺。首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刺激艺术消费;其次,注重人才集聚与培养,推动艺术金融理论化发展;再次,完善艺术金融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艺术金融产业链、产业体系;最后,突出地域特色,引导文化、艺术金融企业朝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让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同时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形成特色鲜明,产业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艺术强国,必须要树立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艺术理论和创新发展研究,要跨出文化论文化、跳出艺术看艺术,用更宽广的视野和跨学科的思维来研究文化艺术、艺术金融以及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性。艺术金融领域是一片蓝海,将成为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推进艺术市场壮大,促进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站在核心看世界,梳理历史看未来,站在未来看未来,研究艺术、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观察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脉络,串联起艺术行业、文化产业与国家发展的血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