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财经频道  >  智库
王擎:金融支持四川省经济进一步复苏发展
2020-07-19 21:49 来源:四川新闻网财经频道综合

    上半年,四川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逆周期作用,及时制定出台金融政策,加大对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我省融资总量及贷款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新增社会融资规模8926亿元,同比增长12.8%,新增贷款5105亿元,同比增长13.2%。上半年,全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总体呈下行之势;同时创新了“战疫贷”、“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等金融产品有效支持了企业复工复产;小微企业贷款难矛盾总体持续改善,企业获贷率和贷款审批通过率均较上年提高,首贷时间较同期缩短2个月;组织召开四川省服务业“4+6”产业融资对接大会,促成签约近2800亿元。一系列金融举措减缓了经济受疫情冲击的影响,也促进了我省经济二季度明显回升和就业稳定。

    一、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复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贷款需求旺盛和结构性融资不足同时并存。一方面,部分企业贷款需求增长快,主要是政府主导项目的融资需求高、因现金流吃紧带来的纾困性融资需求高、受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的项目需求高。但另一方面,因总需求不足、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进展慢,大部分企业难以达产满产,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不是很强。同时,受项目资本金不到位和缺乏稳定现金流等影响,一些重大项目无法转化为中长期信贷需求。下半年,受消费复苏较慢和外贸压力影响,企业的信贷需求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另外,中小企业贷款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受信息壁垒的影响,中小企业首贷和初创期企业贷款仍然较为困难。

    2.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增大,风险防控压力上升。一方面,受全球宽松政策和国内市场利率下调影响,利差收窄,金融机构资产重心向流动性好、信用风险低的低息资产倾斜,我省中小金融机构收益估计将会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受疫情冲击,以及上半年延期还本付息的影响,企业违约风险可能会逐步暴露,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进一步升高。

    二、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

    1.建立动态监测评估体系,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通过人行“天府信用通”、省大数据平台等,进一步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共建共享,动态监测市场主体基本情况、信用情况和融资情况。建立重点支持企业融资对接监测台账,逐户掌握融资对接进展、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重点企业、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通过线下或线上,分类分行业分区域开展融资对接活动。

    2.创新用好各类金融工具,优化金融服务,增加有效信贷需求。一是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普惠小微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信用贷款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用好“战疫贷”、“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等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复工效率。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参考运用融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优化银但合作模式,进一步发挥担保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能力作用。优化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增强贷款贴息、奖补政策落地效果。探索建立企业“金融顾问制度”,开展企业融资辅导培育。

    3. 利用全球主要经济体利率下行和新《证券法》全面实施,抢抓资本市场融资机遇。一是利用股市目前相对较好的形势,抓住时间窗口,推进我省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二是推动我省符合条件企业加大境内外债券融资力度,发行低息债券置换存量高息债券,切实降低资金成本。三是鼓励我省优质企业把握利率窗口期,加大“走出去”步伐,积极开拓境外融资渠道。四是积极争取我省纳入国家外汇管理局外债便利化试点,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借用外债创造条件。五是争取我省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推动基础设施REITs在我省落地,加快形成再投资能力。

    4.加强风险预判、防范和处置。一是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信用风险专项压力测试,持续监测不良贷款暴露情况。二是推动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发行二级资本债等多渠道补充资本,提升抗风险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机构财政专项补贴机制,强化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暴露风险的化解和处置,维护市场稳定。

    5.加快金融改革来促进四川经济发展。全力推动四川银行组建,稳妥推进四川农信社改革,培育壮大四川金融机构主体,更好支撑和推动四川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王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天府万人计划”金融英才,成都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成都市科技顾问团顾问,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四川省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编辑: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