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下旬,总行办公室和党群工作部组织新华网、南方日报和新快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实地采访总行扶贫点韶关渔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近日新快报与广东省扶贫办联合推出整版报道,高度关注、正面评价我行扶贫工作成效。
才进大棚,张群太的镜片就被雾气蒙住。他摘下眼镜提一片衣襟去抹,笑道,“温度高,每次进来都这样。”
棚里敞亮,藤蔓及腰。张群太走在前,沿田埂深入,弯腰钻了几个来回,带来的泡沫箱已被红绿相间的辣椒填满,“这是客人订好的,下午就去送。”
张群太是承租蔬菜大棚的贫困户之一,但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韶关市新江镇渔溪村裕兴合作社社长。
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彼时,广发银行派驻渔溪村的扶贫工作队已扎根深耕一年余,以分行副行长黄志军担纲驻村第一书记,人力资源部高级主管张华宾、主管缑文波为队员的3人驻村工作队,携手村“两委”共同努力,打造出包含蔬菜大棚、莲塘、鱼塘等水陆一体的高能“农业生态产业园”。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目前已完成100亩大棚、100亩莲塘以及50亩鱼塘建设,园区内道路、水渠、灌溉水利、桥梁、路灯等工程也已配套完毕。
承租大棚 “年入10万元没问题!”
3月粤北,春意盎然,掩身层峦中的渔溪村景如其名,山与水对视,花和草辉映。
渔溪村是新江镇的大村,总面积46.4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广发扶贫工作队进驻之前,渔溪村的土地上清一色长着水稻,偶见夹杂几片种植大芥菜的农田,“不敢大规模试种其他菜,技术和资金都不过关。”张群太说,世代居于此的客家人勤劳肯干,但因自然条件所限,是广东省的相对贫困村。
张群太一家六口,因其父患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而致贫。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年逾古稀的母亲没有劳动能力,张群太肩挑供养一家人的重担,但瘦田产出有限,他空有一身气力,却无改变贫困的路径。
2017年,广发援建的生态产业园给了他机会。张群太当年成立渔溪村裕兴合作社并担任社长,不仅自己承租20亩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还带动8户有能力种植的贫困户承包大棚。
2018年,经由危房改造后,张群太推着须发皆白的父亲搬入新居,“儿子,好好干!有希望过好日子!”他至今犹记轮椅上的父亲在新屋里握着他的手,一遍遍地叮咛。
张群太未负重望。连续两年,棚里的蔬菜产量、质量稳步提高,在周边市场供不应求。他算过账,蔬菜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茄子辣椒,亩产可达8000到10000斤,“年入10万元没问题!”对自己的蔬菜大棚,张群太信心满满。
学习技术 “我也能做技术员!”
距张群太不足百米的另一片蔬菜棚里,还有一位颇具实力的大“棚主”。
38岁的袁榕富是扶贫工作队为生态产业园引进的技术人才,于2018年进场承租,开始打造韶关市第一家做嫁接种苗的高新育苗场。袁榕富对自己的育苗场有明确定位——技术引领,注重扶贫。
大棚中央,七八个人围在育苗盘周围,听技术员详细教授嫁接要领,“切片对接要特别细心,贴好,再夹紧。”短发戴眼镜的女技术员认真演示,然后请“学员”亲自动手。
“这是把苦瓜苗嫁接到南瓜根上,因为南瓜根系发达,耐雨水。”袁榕富站在旁边轻声介绍,前来学习的几位妇女,都是村里的贫困户,培训期间工资每天80元,掌握技术能独立操作后,日工资涨至300元。按照袁榕富的计划,育苗场今年将达到的目标是日产一万株,至少需要十多个嫁接工人,“这些岗位都优先提供给渔溪村的贫困户,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能脱贫致富。”
丘青秀小心翼翼地切下苦瓜苗,盯紧南瓜根创口贴上去,用红色小夹子夹住,才站直身望着实训教员。
“我也能做技术员!”得到“老师”的肯定,丘青秀长出一口气。她说,如果能留在育苗场工作,家里的经济条件肯定进一步改善,“孩子爸的医疗费现在有报销,两个孩子读书小学减免学费、幼儿园就近入读,再加上这一份工资,我们百分百脱贫!”
教育先行,“扶志扶智最关键!”
张群太也提到了村里的幼儿园,“没有家门口这间新幼儿园,我们哪能腾出那么多时间?”
他们口中的“幼儿园”,是广发银行在2016定点扶贫工作伊始,为渔溪村开出的首单扶贫“大礼”。“广发在渔溪村的扶贫,是从教育开始的。”黄志军着深蓝色夹克,同色长裤,脚下一双军绿色迷你胶鞋颇扎眼,鞋底鞋面都沾着泥,他说,幼儿园于2016年建成,当年9月18日移交当地教育部门管理。现有54名幼儿入读,惠及50个家庭,其中包括5个贫困户家庭的6名幼儿。
张群太的小儿子今年8岁,从幼儿园毕业后,去年9月升入渔溪村小学,成绩优异。
身兼渔溪村小学语文教师和幼儿园园长的郭从柏是几公里外的连心村人,“我老伴常笑我,连心村的人,心是连在渔溪村孩子身上的。”郭园长笑道,这几年见证了渔溪村的改变,真切感知广发银行对乡村教育的关切,非常欣慰,“扶志扶智最关键!尤其是农村孩子的早期启蒙教育,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