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是人体上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它是连接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血管,它们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如果毛细血管一旦不通畅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想而知了。村社道路是交通建设中的“毛细血管”,是农村交通的主战场,也是农村交通的“痛点”所在。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县农村公路2985公里,其中:村社道路2080公里,占全县农村公路的70%。
如何才能准确把脉农村交通“痛点”,精准用药,开出一剂良方,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呢?农发行平昌县支行这样做:
“望”
十几年来,“村村通”让平昌县全县村社基本通了公路,村民出行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因平昌县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地形复杂,所建设的村社道路大多为机耕道、毛坯路。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部分村社道路质量有所提高。但村道路狭窄,交通事故多发;社道路普遍是毛坯路,村民出行质量体验不高是近年来平昌县农村交通的现状;这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闻”
为确保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平昌县地方政府决定实施平昌县白衣镇等43个乡镇村社路改造扶贫项目,这一项目覆盖了平昌县全部乡镇。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农村交通扶贫建设需求,农发行平昌县支行作为当地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主动担当作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地方政府燃眉之急。
“问”
通过走访地方政府、项目主管部门,采取座谈会交流、专题汇报会、项目现场实地调查等方式,农发行平昌县支行充分掌握了项目详细的规划情况、项目进展情况。上级行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人力优势、资源优势,形成合力;领导、业务能手、业务专家集体“会诊”,充分考察项目,为项目申报“体检”把关。
“切”
项目的扶贫带动效应、社会效应是农发行平昌县支行推动项目申报考虑的首要因素,也是农发行平昌县支行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作用的重要体现。主动参与到项目方案设计中,将项目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规划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大扶贫效益,牢牢把住农村交通建设是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先导性条件这个有力的“脉搏”,力促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畅通无阻。
“开方子”
2017年9月,农发行平昌县支行向上级行申报了贷款资金2.9亿元的平昌县白衣镇等43个乡镇村社路改造扶贫项目,总投资达4.14亿元。项目主要是对平昌县白衣镇、板庙镇、笔山镇等43个乡镇280.07公里的村道进行加宽,对702.43公里的社道路面进行硬化。项目建设覆盖全县43个乡镇、63个行政村,项目直接受益人口25254户930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21户、11124人,占比12%。
“药到病除”
该笔贷款已于2017年9月投放。截至目前,已全部支付到位,全部用于982.5公里村社道路改造。项目的实施直接改善了白衣镇等43个乡镇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出行难的现状;带动了农产品进城、工业产品下乡,增加了就业机会;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老百姓脱贫奔康的信心。为下一步即将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发行平昌县支行通过“望”、“闻”、“问”、“切”,为地方政府农村交通建设把脉,找准了农村交通的“痛点”,畅通了农村交通“毛细血管”,“对症下药”,起到了“药到病除”的良好效果。(赵 鑫 杨红梅 何华容)